涂料领域微生物控制(二)
罐内防腐剂的选择

      目前国内涂料中应用最多的罐内防腐剂为氯甲基/甲基异噻唑啉酮(简称CMIT / MIT),由于CMIT /MIT可广谱高效杀菌、性价比优良、环保,因此被广泛应用。但它的稳定性欠佳,对温度和PH值敏感,一般在40?以下,PH<8.5时可保持稳定,随着温度和PH值的升高,CMIT的分解将加速。涂料的常见PH范围为8~9,因此在高温季节如在涂料中单独使用CMIT / MIT,有效保护期将大大缩短。由于CMIT/MIT的稳定性缺陷,建议此类防腐剂应在涂料生产中最后添加,同时要注意温度和PH值的影响。


      苯并异噻唑啉酮(简称BIT)是涂料领域中用量仅次于CMIT/MIT的杀菌活性成分,它的主要优点在于稳定性好,耐高温,适用于广泛的PH范围(2~12),可为涂料提供长效的保护。同时BIT类防腐剂不含重金属和卤素、兼容性良好皮肤刺激性低,可生物降解等优点,可在生产前期(如打浆过程)加入,提前控制和预防微生物污染。

      甲醛和甲醛释放体也是常见的防腐活性成分,其性价比高以及甲醛独有的灌头(Head Space)保护能力,在涂料中广泛使用。但随着国家及居民环保意识的提高,限制了该类防腐剂的使用。单一组份的防腐剂如单独使用往往不能达到完美的防腐效果,而不同功效成分的复配使用,则可达协同增效,扩大抗菌谱,提高性价比的效果。比如CMIT/MIT和BIT的复配(如Promex BCD),结合CMIT/MIT和BIT的各自优点:既可快速杀菌、又可长效保护,是非常有效的组合。配方中影响防腐剂防腐性能和稳定性的因素很多,比如PH、水活度、氧化还原环境、营养成分等。为达到最佳的防腐保护效果,应采用防腐挑战实验、污染菌株分析和稳定性实验(如老化试验)来确定选择最合适的防腐剂及其最佳添加量。


干膜防霉剂的选择

      涂料中常见的防霉活性成分有百菌清(CLT)、多菌灵(BCM)、辛基异噻唑啉酮类(OIT)、碘炔丙基类(IPBC)等;常见防藻剂的活性成分有敌草隆(Diuron)、特丁肼类(Terbutryne)等。目前许多防霉防藻剂是复配的,以便能起互补和协同作用。如Promex FPD是OIT,BCM和Diuron的复配,具有防霉抗藻的作用。应注意的是,不是所有的复配都能起互补和协同作用。复配能否起互补和协同作用,关
键看试验和实际使用结果。

       在选择防霉防藻剂时,除了关注防霉防藻功效外,还有考虑相容性、耐候性和法规要求。尤其是室外涂料,需经受雨水冲刷、紫外光破坏、温差变化等考验,对杀菌剂的稳定性、耐候性提出了较高要求。另外由于防霉剂引发的漆膜黄变现象也开始受到关注。如IPBC在光照下容易黄变,因此在选择防霉防藻剂时,除了严格的防霉防藻性能测试,还需要根据需求进行稳定性评估、抗黄变测
试、耐水冲刷测试等。